三国演义中六个歇后语|三国演义中六个必知的真相 关羽竟不用青龙偃月刀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民间故事    点击:   
字号:

【www.bbcybsl.cn--民间故事】

  提到三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中有部分事件已经偏离了历史。《三国演绎》毕竟是小说,虽以历史为根据,但难免偏离主题,虚构事实。如果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还要看《三国志》这种历史典籍。毕竟关于用的武器真的不是青龙偃月刀,但经过小说的推广,关羽和青龙偃月刀早已密不可分。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国中,哪些事实与历史不符吧。

  1、关羽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是整个三国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兵器,它几乎与关羽融为一体,人们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关羽应当使用这把刀。关于它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即便到今天,这种造型的刀仍被称作“关刀”或“关王刀”,可见其在百姓心目中尊崇的地位。但历史上,关羽使用的并非是青龙偃月刀,而是类似于矛一类的兵器。遍查史书,三国时代无人曾使用“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中说到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时随身佩有短刀,以便对刺杀的敌将进行斩首。而且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现,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这种宽刃大刀的制造工艺在三国时还不成熟,很难造出。虽然青龙偃月刀在三国并未出现,但带有木柄的长刀却是可能有的,《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就称:“韦好使大双戟与长刀”。不过这一时期带柄长刀不是常见兵器,三国时将领使用的主要是长矛,如关羽、张飞、吕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2、吕布的兵器不是方天画戟 吕布用的是矛而非方天画戟。《三国》中吕布用的戟实际也是到宋代才出现的“戟刀”。三国时,戟是军队中的标准武器,从战国开始常用“持戟”一词作为士兵的同义词。吕布为刘备解袁术大将纪灵之围时,在营门树戟一只,约定双方,如射中小支,则袁、刘解斗。吕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戟的小支原是横枝,整个戟呈“卜”字形。到了三国时,横支逐渐弯曲上翘,减弱了勾的功能,增强了刺和叉的功能,称为“雄戟”。

  提到三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中有部分事件已经偏离了历史。《三国演绎》毕竟是小说,虽以历史为根据,但难免偏离主题,虚构事实。如果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还要看《三国志》这种历史典籍。毕竟关于用的武器真的不是青龙偃月刀,但经过小说的推广,关羽和青龙偃月刀早已密不可分。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国中,哪些事实与历史不符吧。

  1、关羽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是整个三国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兵器,它几乎与关羽融为一体,人们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关羽应当使用这把刀。关于它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即便到今天,这种造型的刀仍被称作“关刀”或“关王刀”,可见其在百姓心目中尊崇的地位。但历史上,关羽使用的并非是青龙偃月刀,而是类似于矛一类的兵器。遍查史书,三国时代无人曾使用“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中说到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时随身佩有短刀,以便对刺杀的敌将进行斩首。而且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现,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这种宽刃大刀的制造工艺在三国时还不成熟,很难造出。虽然青龙偃月刀在三国并未出现,但带有木柄的长刀却是可能有的,《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就称:“韦好使大双戟与长刀”。不过这一时期带柄长刀不是常见兵器,三国时将领使用的主要是长矛,如关羽、张飞、吕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2、吕布的兵器不是方天画戟 吕布用的是矛而非方天画戟。《三国》中吕布用的戟实际也是到宋代才出现的“戟刀”。三国时,戟是军队中的标准武器,从战国开始常用“持戟”一词作为士兵的同义词。吕布为刘备解袁术大将纪灵之围时,在营门树戟一只,约定双方,如射中小支,则袁、刘解斗。吕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戟的小支原是横枝,整个戟呈“卜”字形。到了三国时,横支逐渐弯曲上翘,减弱了勾的功能,增强了刺和叉的功能,称为“雄戟”。

  3、张飞的丈八长矛并非像蛇一样 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一样,张飞的兵器“丈八蛇矛”经过《三国演义》的煊染而名声赫赫。在电视剧《三国》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飞的“丈八蛇矛”矛头弯曲似蛇,更为惊奇的是其矛锋如毒舌吐信般双锋并举,煞是威风。不过,好看归好看,此“蛇矛”只是凭空臆想,在战场上中看不中用。道理其实不复杂,突刺类兵器如矛、戟等,其杀伤力取决于尖刃刺击时产生的压强,矛前两个尖,明显会减小压强,穿透力不如单尖,况且中间新月形的矛锋增加了遇阻的概率,很容易就折断锋尖,其装饰性明显大于实战意义。所谓丈八蛇矛,是小说家为了给张飞增添英雄气概的捏造之物。《三国志·张飞传》中说他大闹长坂坡时,只是说“据水断桥,瞋目横矛”。那么,“蛇矛”称谓有没有来源呢?有,汉代称“丈八长矛”为矟,如《释名·释兵》:“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矟音同朔,故后又称槊。由于矟和蛇音相近,而矛长又似蛇,故而丈八之矟就讹称为“丈八蛇矛”,并在后世流传颇广。

  4、胜负靠将领单挑 关于三国时的行军打仗,《三国演义》中有大量如是描写:列阵之后,主将骑马上前一对一厮杀,通常是大战多少回合,要么一方负伤败阵,要么一方被刺(砍)死于马下,胜的一方掩杀过去,打败对方。这纯属无稽之谈。所谓单挑,即两匹马相向疾驰,接触交手是为一个照面,调转马头冲过来再交手,合两个照面为一回合。一般来讲,三个照面后,马的奔跑冲刺就不能保持高速。文学作品经常通过单挑以事渲染,正史却不屑一提。二十四史里几乎没有单挑。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有各时期的战术原则,哪能靠主将单挑决斗而定胜负呢?由此可见,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也属于恭维之词。一支部队的主将,是不会冲在最前边的,因为敌方矫健者甚多,特别是年轻的下级武官和强壮的兵目,会造成严重威胁,一旦带队主官有所闪失,这支队伍就陷入无指挥的境况,后果不堪设想。

  5、酒风与酒器 三国有不少酒风剽悍之人,张飞就是最典型的。《三国演义》第二回就是他“醉酒鞭督邮”,开了整部小说的“酒气”。张飞醉酒之后,总是要闹出些事来,如醉酒打了吕布岳父曹豹,失了徐州不说,还把刘备的老婆孩子给搞丢了。后来,为给二哥关羽报仇,心急却无处使劲的张飞醉酒打了范疆、张达,最后遭到报复,命丧黄泉。汉魏时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而且酿造方法较为粗放。《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壶浊酒喜相逢”,蒸馏酒直到罗贯中所在的明代才出现,因此“浊酒”是符合汉魏时代状况的。所谓“浊酒”,就是没有过滤的、酒水混合着酒渣的酒,因此显得浑浊。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三国的影视剧中,但凡出现清冽的酒水,都是穿帮的。

  6、英雄与美酒 三国是谱写英雄的,而三国英雄们与酒的故事,也是流光溢彩,为后世讴歌。《三国演义》第五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此回的高潮无疑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当然这个情节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只算是《三国演义》作者的精心安排,罗贯中想让读者对第一次走进大场面的关羽保持深刻印象。无名马弓手关羽提着华雄的项上人头得胜归营,曹操惊诧之余不忘战前诺言,亲手接过一爵酒给关羽庆功。剧中曹操有意探视一下爵的温度,其手一伸一缩,凸显了《三国演义》所记“其酒尚温”这个情节,映衬出关羽的绝世武艺。其实关羽斩华雄和喝不喝酒无关,更和酒温不温没有干系,除了作者有意为之的伏笔外,这里面也有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写照。

本文来源:http://www.bbcybsl.cn/lishi/2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