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要杀掉吕蒙】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 解读孙权晚年为何性情大变

发布时间:2020-01-11   来源:历史名人    点击:   
字号:

【www.bbcybsl.cn--历史名人】

  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期,孙权也算得上是一大赢家。但是有关于他的历史评价,却是功过是非,争议颇多。从孙权对吴国的功绩来看,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御下有术的权谋家,但是这样的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这一切都是因为孙权晚年性情大变,疑心越来越重,不光是孙策后代,孙权还杀了很多贤臣。

孙权剧照

  孙权为何杀孙策后代?

  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奠定了江东东吴的基业,却不想英年早逝。当时孙策的儿子尚且年幼,为了孙家事业的考虑,他把主公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弟弟孙权。

  这种传位方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兄终弟及制,在商朝和春秋战国时多有出现,秦汉两朝已不多见。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幼子年少,无力主管事务,出现或被权臣夺位,或被外敌入侵的不利局面。但是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哥哥的后代和弟弟的后代后期多会为了主公的位置闹出矛盾,由亲情转化为一起凶杀灭门案。

  既然是历史的规律,孙家自然也不能避免。孙权的确保住了江东的基业,甚至后期自己都称了皇帝。孙权在位期间对孙策的儿子还算不错,先后封为吴侯和上虞侯。后来孙权过世时,这个问题就出现,这江山是孙策给孙权的,那么是不是要让孙策的儿子即位呢?在政权出现了一系列变动之后,孙权的孙子孙皓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任皇帝。

  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期,孙权也算得上是一大赢家。但是有关于他的历史评价,却是功过是非,争议颇多。从孙权对吴国的功绩来看,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御下有术的权谋家,但是这样的孙权为什么杀孙策后代?这一切都是因为孙权晚年性情大变,疑心越来越重,不光是孙策后代,孙权还杀了很多贤臣。

孙权剧照

  孙权为何杀孙策后代?

  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奠定了江东东吴的基业,却不想英年早逝。当时孙策的儿子尚且年幼,为了孙家事业的考虑,他把主公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弟弟孙权。

  这种传位方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兄终弟及制,在商朝和春秋战国时多有出现,秦汉两朝已不多见。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幼子年少,无力主管事务,出现或被权臣夺位,或被外敌入侵的不利局面。但是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哥哥的后代和弟弟的后代后期多会为了主公的位置闹出矛盾,由亲情转化为一起凶杀灭门案。

  既然是历史的规律,孙家自然也不能避免。孙权的确保住了江东的基业,甚至后期自己都称了皇帝。孙权在位期间对孙策的儿子还算不错,先后封为吴侯和上虞侯。后来孙权过世时,这个问题就出现,这江山是孙策给孙权的,那么是不是要让孙策的儿子即位呢?在政权出现了一系列变动之后,孙权的孙子孙皓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任皇帝。

  孙策这一边也到了第三代传人孙奉,他依然被封为上虞侯。同为孙策孙权的孙三代,这两个人可以称为兄弟。可是到了公元270年,突然传出了孙皓病故的谣言,东吴的民心居然都转移到了孙奉这一边,依然让他继承皇位。没想到孙皓没有死,这一来孙逢的位置就尴尬了。接下去,孙皓居然痛下杀手,以谋反为名将其杀害。

孙策剧照

  孙策当初让位的时候,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孙子会是这样的死法。

  孙权晚年性情大变的表现

  纵容腐败引内讧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孙权独宠王夫人,爱屋及乌,对王夫人所出的孙和、孙霸两儿子感情也就难分彼此。

  僭越,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好比处长坐着厅长的车,科长拿了处长的薪水一样。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腐败总是会严重恶化政治生态。

  由于孙权的纵容,孙霸如吸铁石般的聚集了一帮“铁杆儿”,与杨竺、全寄、吴安等腐败分子迅速结成了小圈子,从而助长了孙霸觊觎太子之位野心。

  孙权那些日子倒还不算糊涂,听闻和、霸不穆,遂以“精学”为由,下令兄弟二人从此不准见面。太子为求自保,固然小心谨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但鲁王及其党羽并非善类,太子的拥趸们也并没有坐视不管。双方的斗争或单挑、或群挑、或团战,煞是热闹。

孙权剧照

  先是驻军湘鄂西的陆逊上疏要求回京,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当时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发话,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太子太傅吾粲等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太子与鲁王的嫡庶之分。

  显然,陆逊的谏言是正确的。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让太子、鲁王回归本位,各安本分,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分子抱团,是治理两派纷争的上上之策。

  然而孙权不准,使得鲁王的气焰更为嚣张,不硬气怕也不可能,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子的屁股是摸不得了,再摸,就是给父皇上眼药,但太子的臂膀还是可以砍的。于是,针对陆逊、吾粲等人的诋毁行动开始了,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杨竺炮制的“扒皮贴”最为犀利,剥茧抽丝,历数陆逊二十条罪状,其中有“娄人结党,务以攻陛下亲子为事”,分明是诛心且要命的节奏!说陆逊结党营私,那不客观,但受其影响并追随他的门阀子弟、文武士族,确乎不在少数,坐实其“结党”很容易。

  孙权不便把陆逊怎么着,那是国家柱石呀,仅派了内侍去训斥几句拉倒。对其他人则毫不手软,迅速的将吾粲下狱(七年后处死),又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太子近臣全部流徙蛮荒之地。陆逊闻之,忧愤难当,于次年去世,太子孙和的境遇随之岌岌可危。

孙权

  是非不分搞清洗

  话说孙和也够倒霉的,夹着尾巴做了多年太子,不经意间遭遇“两股势力”的绞杀,“鲁王党”在明处死磕,同父异母的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里使绊子。全公主,闺名孙鲁班,历史上少有的悍妇之一。她倒不是对孙和有啥成见,而是喝王夫人的醋——觉得父皇过于宠爱王夫人,淡薄了本该属于她的父爱。

  由喝醋发展到憎恨,对孙鲁班而言,几乎没有过程。王夫人哪怕是极正常的言行举止,在孙鲁班看来都是极不正常对自己极不尊重的。就为了这点儿莫名的“仇恨”,她给太子母子扣上了帽子。

  247年,孙权生病,太子祭祀太庙为老爸祈福,顺便到某个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孙鲁班的哨探发现,立马告发太子不诚心。同时她又告诉孙权说,王夫人见您生病,不但不伤心,还面露笑容。知女莫如父,知妻莫如夫。一句诬告,他就信,老糊涂了不是。249年,他终于下决心废太子,顺便测试一下,看看到底还有谁没有和自己穿一条裤子。

孙权

  古时候废储君,要按部就班落实,比如先软禁,然后朝议,再然后才行文昭告天下。当孙和刚被软禁,朝臣们即已嗅到了味儿。且不说文臣的反对折子如流水般涌向孙权案头,单说军队将士们,因为深受陆逊的影响,齐刷刷的站了出来。孙权不去反思女儿的做法是否正当,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臣子的“外王事功”,即文武群臣唯已故统帅马首是瞻,跟皇帝的意见倒相左,眼里没自己这个皇帝呀,他的自尊心伤不起了,一怒之下,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朱据、屈晃等人各杖打一百。为平息众怒,他还用了转移矛盾的损招,赐死孙霸,以构害孙和之罪诛杀全寄、吴安等“鲁王党徒”,连已死的杨竺也不放过,尸体扔进长江里喂鱼。屠刀一举,群臣再不敢说话。

  次年,孙和被废,7岁的孙亮做了太子。

  人才凋零致灭国

  对于孙和,时人后人不约而同的表示了惋惜。

孙权像

  孙权晚年也正窝心于此,曾打算复立孙和为太子,但其臂膀尽失,回来焉能再有作为?肠子都悔青了!他老泪纵横地对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言下之意,如果陆逊活着,我还愁什么!

  瞧他为孙亮选的两个辅政大臣,就知道有多无奈。

  诸葛恪,陆逊称他“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本非安邦定国之才;滕胤,循规蹈矩有余,回筹转策不足。此二人不是辅政的料,很快引发内讧被杀。东吴从此国力日衰,二十年后为晋所灭。

  历史充满变数,吴也许最终不敌晋,但国祚当不会定格于公元280年。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无法重来一回,呜呼!

本文来源:http://www.bbcybsl.cn/lishi/1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