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传_汤恩伯是逃跑将军吗 汤恩伯为什么不救川军

发布时间:2020-01-21   来源:历史名人    点击:   
字号:

【www.bbcybsl.cn--历史名人】

  汤恩伯曾是蒋介石跟前的红人,但是世人对他的评价却认为他是个卖师求荣的小人。就连蒋介石后来都对他有诸多不满,甚至在汤恩伯死后,蒋介石竟语出惊人,说道:死了也好。那么蒋介石和汤恩伯之间究竟有何恩怨?汤恩伯真像人们口中所说的那样,是逃跑将军吗?

汤恩伯

  汤恩伯(1900年—1954),原名克勤,字恩伯。浙江省武义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抗战胜利后,汤恩伯第三方面军进驻上海,如日中天,因劫收敌伪资产,贪污腐化‘贿赂公行。天怒人怨。1947年,汤恩伯指挥失利,导致张灵甫阵亡,被蒋介石撤职,赋闲年余,只做了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之职。然而,汤恩伯为何重获蒋介石的信赖,一跃而成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呢?

  1947年3月,国民党统帅部了调动24个整编师约45万人,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指挥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和李天霞的整编第八十三师等6个整编师,向山东解放区腹地临沂、新泰、蒙阴等地发动进攻;华东解放军针对敌人密集进攻,诱敌深入;5月上旬,汤恩伯改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各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张灵甫部为主,黄百韬、李天霞两翼配合,以蒙阴公路上的坦埠推进。张灵甫部遂被解放军约8个纵队包围在孟良崮。

  5月14日,解放军割裂了张灵甫与黄百韬、李天霞部的联系,发起全线进攻,经过三昼夜的激战,终于在16日下午5时,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及整编第八十三师1个团共3.2万人全部歼灭,中将师长张灵甫被打死,取得孟良崮战役的顺利。

  汤恩伯曾是蒋介石跟前的红人,但是世人对他的评价却认为他是个卖师求荣的小人。就连蒋介石后来都对他有诸多不满,甚至在汤恩伯死后,蒋介石竟语出惊人,说道:死了也好。那么蒋介石和汤恩伯之间究竟有何恩怨?汤恩伯真像人们口中所说的那样,是逃跑将军吗?

汤恩伯

  汤恩伯(1900年—1954),原名克勤,字恩伯。浙江省武义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抗战胜利后,汤恩伯第三方面军进驻上海,如日中天,因劫收敌伪资产,贪污腐化‘贿赂公行。天怒人怨。1947年,汤恩伯指挥失利,导致张灵甫阵亡,被蒋介石撤职,赋闲年余,只做了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之职。然而,汤恩伯为何重获蒋介石的信赖,一跃而成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呢?

  1947年3月,国民党统帅部了调动24个整编师约45万人,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指挥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和李天霞的整编第八十三师等6个整编师,向山东解放区腹地临沂、新泰、蒙阴等地发动进攻;华东解放军针对敌人密集进攻,诱敌深入;5月上旬,汤恩伯改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各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张灵甫部为主,黄百韬、李天霞两翼配合,以蒙阴公路上的坦埠推进。张灵甫部遂被解放军约8个纵队包围在孟良崮。

  5月14日,解放军割裂了张灵甫与黄百韬、李天霞部的联系,发起全线进攻,经过三昼夜的激战,终于在16日下午5时,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及整编第八十三师1个团共3.2万人全部歼灭,中将师长张灵甫被打死,取得孟良崮战役的顺利。

  蒋介石痛失黄埔高足、爱将张灵甫,追究战争失败责任,固然由于张灵甫骄傲轻敌、李天霞援救不利,和黄百韬增援迟缓,但汤恩伯对共军估计不足,又不及时阻止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山,是要负更大责任的。老蒋命令汤恩伯到南京领罪,汤恩伯心里害怕,借口视察部队,磨磨蹭蹭,一个多月才到南京。蒋介石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一见面大骂:“娘希匹!跪下!!”

张灵甫

  当时正在开军事会议,当着诸位袍泽的面,汤恩伯“咕咚”跪下,显了个大眼。

  “混蛋!饭桶!……”蒋介石越骂越有气,想起被汤恩伯“害死”的爱将张灵甫,竟抬脚,一皮靴踢在汤恩伯的脸上。幸亏参谋总长顾祝同等人上去劝阻。汤恩伯才灰头土脸地“滚”了出去。

  汤恩伯受到蒋介石的训斥被撤职,赋闲一年多,后被任命为浙江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与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陈仪过从甚密。此时,汤恩伯心怀不满,经常在陈仪面前大骂蒋介石,流露出反蒋情绪。12月1日,蒋介石派汤恩伯为京沪警备总司令。

  在大陆拍摄的国共内战影视剧中,汤恩伯总以一副狂傲、目空一切的面目出现。他在军界属于少壮派,藐似强悍。

  其实,这只是他得志后的表象。在未发迹时,汤恩伯不仅出身低下,而且还是靠走一向为人所不齿的“夫人路线”才发迹的。

  汤恩伯,1898年出生于浙江武义,与蒋介石也算是广义上的同乡。但早年的汤恩伯并不是靠这层给很多人带来飞黄腾达机会的关系而发迹,而是投靠了另一位政治人物——陈仪,并与其建立了亲戚关系而平步青云的。

汤恩伯

  俗话说,一分功夫,一分收获。

  汤恩伯的功夫没有白费,不出几年光景,就爬上了南京中央陆军军事学校第二教导师第一少将旅长的高位。为此,他跪拜在陈仪面前,感激涕零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乃陈老也,学生愿拜您为恩师,生死与共!”

  此后,汤还多出了一份孝心,把个老娘舅当作亲生父母一样来服侍。陈仪对汤也是悉心栽培,凭着与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交情,想方设法为外甥女婿在军服上添了几道杠杠。于是,汤恩伯由旅长升为师长,又由师长升为军长。到了抗战爆发以后,一跃而为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统辖豫鲁苏皖四省五六十万大军,成了威风凛凛的“中原王”

  陈仪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曲折,先因“通蒋”而遭孙传芳拘禁,又因“通共”而被蒋介石杀害。但他“寸心报国浑忘老,不忍偷安了此生”。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最终把他引入了正途,使他成为晚节尤香的历史人物

  1950年6月18日凌晨,被羁押在台湾台北一处囚所的陈仪被唤醒,一纸死刑的执行命令递到他的手中。执行官是跟他积有夙怨的同乡蒋鼎文。陈仪只说了一声“好吧”,便沐浴更衣,揽镜整容,从容不迫地系好那条他最爱的白底黑点领带。蒋鼎文命行刑士兵捧来美酒佳肴,陈仪拂袖断喝:“用不着,走吧!”两个士兵向前搀扶,陈仪一甩两臂,昂首上了一辆吉普。车抵马场町刑场时,陈仪对执刑的士兵说:“向我头部开枪。”随即高呼:“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

陈仪

  蒋介石之所以要处死陈仪,是因为陈仪担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期间,曾策划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起义。这件事的经过是:1948年9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和中央常委朱蕴山委派郑文蔚策动陈仪起义,响应解放。郑文蔚是陈仪的老部下,深知陈仪已对蒋介石失去信心,又不忍他的桑梓之地生灵涂炭。陈仪从郑文蔚手中接过李济深在一方白绸上用楷书写的密信,大意是:北方傅作义维持北平秩序很好,希望公洽先生一致行动,及时响应解放大军渡江。陈阅后面呈喜色,对郑文蔚说:“杭州是历史文物荟萃地,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无论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未遭破坏,我不忍见百万乡亲和名胜古迹毁于战火。要我为浙江的和平解放作贡献是可以的,但我这个省主席手下只有一个保安特务团,成不了大气候,至多只能做到不抵抗。但如果能策反汤恩伯,还有新任福建省主席的李良荣,那作用就大了。”

  陈仪之所以敢于承诺策反汤恩伯,因为汤恩伯原是浙江武义县的一个穷书生。1921年汤想东渡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但苦于没有盘缠,托人辗转向陈仪求援。陈觉得汤魁伟强壮,谈吐不凡,慨然应允在5年留学期间每月资助50元。汤得此厚遇,跪拜于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老,学生愿拜您为恩师,生死与共。”汤原名“克勤”,为表示不忘陈仪的提携之恩,改名“恩伯”。汤学成归国,陈推荐他到南京总司令部当少校;1932年,又向何应钦推荐他任第89师师长。汤和蒋介石的关系也是陈仪介绍的。陈历来主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对汤毫不警觉。

  汤说,他是军人,追随蒋介石几十年,绝不能弃蒋投共。

  1949年1月27日,陈仪派他的外甥丁名楠赴上海见汤恩伯,并写了一封亲笔信,要求汤释放政治犯,停止修筑工事,保护公共财产,改编所在部队。他还同意丁名楠口头增添一条:“开放长江若干渡口,迎接解放军渡江。”汤恩伯表示他身边蒋介石的耳目甚多,建议丁名楠日后去杭州面谈,但后来他并未赴杭州。同年2月,陈仪再次派丁到上海跟汤单独见面。在此期间,陈仪跟汤恩伯也有直接接触或通电话。陈对汤说,规劝他起义并非为自己打算,而是继资助他赴日留学之后,再一次替他寻一条出路。甚至还提出要汤派一架飞机送他去解放区。但汤对陈说,他是军人,追随蒋介石几十年,绝不能弃蒋投共。陈当时即痛骂汤没有头脑,不识时务,不为国家人民保留元气,是在尽愚忠死节。

汤恩伯

  不料汤恩伯一方面跟陈仪虚与周旋,另一方面,却向军统局长毛人凤和时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的毛森举报陈仪,并将陈仪给他的策反信原件寄奉化蒋介石,将原件照片寄国民政府行政院。不过汤恩伯表示,他的唯一要求是保全陈仪性命。他一定对蒋介石尽忠,尽力抢运物资去台湾,坚决反共到底;另一方面又要对“义父”陈仪尽纯孝,由他为陈仪奉养天年。事后,汤派专机护送毛人凤从上海飞奉化谒蒋,听取蒋的指示。毛返沪后对陈说,蒋嘱汤仍善待陈仪,答应保全陈的性命。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此。同年2月16日,退居奉化的蒋介石通过在广州担任行政院长的孙科免去了陈仪浙江省主席的职务,浙江省政府改组,由原京沪警备副总司令周岩接替。2月21日,陈仪由杭州回到上海,杭州民众自发热烈欢送。第二天,他在上海多伦路志安坊35号的寓所被大批特务搜查。随后,汤恩伯奉蒋介石之命,将陈仪秘密押送衢州绥靖公署的一座小楼软禁。解放军渡江前夕,陈仪又被转押至台湾,先幽禁在基隆要塞司令部,后又羁押于台北原日本海军俱乐部。1950年6月,蒋介石突然下令以“通匪叛国”罪审判陈仪,处以死刑。据说汤恩伯闻讯号啕大哭,请求谒蒋。得到的答复是:蒋已由台北去台中,俟杀陈仪之后方能接见。

  死在日本手术台上

  汤恩伯到达台湾后,由于他并非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不容于当时掌控台湾的黄埔“土木系”。汤恩伯的 所有职务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衔。再加上“卖师求荣”让他不见容于昔日同袍,汤恩伯因此精神忧郁,情绪低落,原有的严重胃病复发。医生诊断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癌,建议他去美国治疗,但汤恩伯无法负担去美国治疗的所需巨额费用,只好去日本担任台湾驻日本军事代表。在日本,汤恩伯作了三次手术。最后一次手术中,手术刀没能留住汤恩伯的性命。因医疗事故,死在了手术台上。终年54岁。有人分析,汤恩伯是抗日名将,杀过不少日本人。日医中可能有亲属死于侵华战场,便记恨于汤恩伯,趁机报复。

汤恩伯

  据目击者说,汤恩伯死前痛苦不堪,虽然上了麻药,似乎无效,他在手术台上哀嚎不止,拼死挣扎。医生用力按住,直至力竭而亡。

  1954年7月15日,汤恩伯灵柩自殡仪馆送往下葬,何应钦、陈良、胡宗南、蒋经国等为其执绋。

  蒋中正闻知汤恩伯死讯后,非常悲痛。他亲自参加了在台北极乐殡仪馆举行的公祭,并发布命令,追赠汤恩伯为“陆军上将”。

  一个月后,蒋中正在一次国民党高级干部培训班上讲话说:“这几日来,由于汤恩伯同志病逝日本,使我更加感觉革命哲学的重要。本来汤恩伯在我们同志中,是一位极忠诚、极勇敢的同志,今日我对他只有想念、感慨,而无追论置评的意思。我之所以要对大家说我的感想,亦只是要提醒大家,对生死成败这一关,总要看得透,也要看得破才行。汤恩伯同志之死距离他指挥上海保卫战的时候,只有五年光景。这五年时间,还不到2000天,照我个人看法,假使汤同志当时能够在他指挥上海保卫战最后一个决战阶段,牺牲殉国的话,那对他个人将是如何地悲壮,对革命历史将是如何地光耀!”蒋中正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汤恩伯之死发表自己的感想,“告诫”其他后来者,还不如说他对汤恩伯当年丢掉上海仍然耿耿于怀。

本文来源:http://www.bbcybsl.cn/lishi/14639.html